图片来源:北京海淀、文旅海淀
今年秋天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
京西稻养殖地
成为市民游客的必“稻”打卡点
独特的“青秆黄云”景观
如油画般浓郁色彩
连绵起伏的金色浪涛
让不少网友吃了一惊
俗话说“南米北面,南稻北麦”
北京怎么还能种水稻?
而且,北方不是缺水吗?
因此需要向南方“借水”
那么种水稻的水从哪里来?
这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来自北京的水下摄影师祁昊透露
他也是第一次
在北京见到真的稻田
京西稻和南水北调工程
到底有什么关联
我们跟随祁昊一起
前往京西稻种植区
一探究竟
打开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种植基地附近的老人告诉祁昊
京西稻是北京特有的农产品
过去是皇家享用的贡米
品质上乘、产量却低
新中国成立后
京西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
最多的时候接近十万亩
老百姓餐桌上
才逐渐出现它的身影
通常
大家都舍不得拿来煮饭
是用来煮粥
米汤呈青绿色
还会结一层淡绿透明的油皮
喝起来特别香
祁昊在探访中还发现
虽然水稻不是北方的典型作物
但因为海淀水好
京西稻就成了这个例外
老一辈人告诉他
在北方方言里
“海”和“淀都是湖泊的意思
海淀地区背西山
分布着诸多低洼区域
在地形、气候的共同作用下
河流、降水、地下水资源丰富
泉眼更是随处可见
虽处于北地
却有不亚于南方的水文条件
所以,在很多老人的记忆中
密密的稻叶稻穗
水田里出没的青蛙、鱼虾
都是儿时常伴的风景
京西稻田 图片来源:北京海淀
不过,在2000年左右
由于气候、地下水位变化
以及城市道路硬化等原因
海淀区的泉水陆续消失
稻田也跟着越来越少
最少的时候只剩下一千亩左右
此时北京也越来越“渴”
如果全世界每人有一杯水
中国人每人能有1/3杯
到了北京
就只有1/60杯
因为用水压力太大
北京不得不从1999年起
超采地下水
至2014年
北京地下水位16年下降了12.83米
地下水储量减少65亿立方米
丹江口大坝 2024年11月30日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直到2014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正式通水
一渠清水自丹江口水库
一路北上
跋涉千里,奔流抵京
十年来
已经有106亿立方米南水进入北京
不仅改善了北京市居民的用水条件
也大大改善了北京河湖的水生态
数据显示
2015年以来
北京地下水位连续九年实现回升
累计回升13.14米
增加储量67亿立方米
地下水位基本回到
1999年超采前的水平
永定河等五大河流
时隔26年全部恢复流动
81孔泉眼重现“泉水叮咚”
和泉水一起回来的
还有京西稻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京西稻的
全部种植面积已恢复到2000多亩
重现“稻田景观”
北京六郎庄公园的京西稻田
今年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
这项世纪工程到底改变了什么
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水到底怎么样
9月初
祁昊带着300—400斤的潜水装备
踏上了从北京前往湖北十堰的旅程
他要跨越1432公里
到丹江口水库
下潜50米
替南水北调的移民们
看看他们早已沉入水下的故乡
南水中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祁昊此次水下之旅
会有什么样的发现
湖北广播电视台
摄制组记录了这次探访的全过程
纪录片《水下的故乡》
即将上映
敬请期待
(湖北广播电视台 视频 好看工作室 文案 黄乐毅)
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炒股如何配资,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