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山麓,南湖之滨,这里是广东松园宾馆。
去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作为此次中法非正式会晤的地点,松园宾馆被推到了台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走过半个世纪,松园宾馆不仅是亲历了无数重要时刻的迎宾平台,更是广州改革开放完整历程的“见证者”:46年来,从千年商都到世界一线城市,广州在改革中破茧,在开放中蝶变。
新时期,广州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一场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广州路径”的学术圆桌会议在此举办,得其所哉,恰逢其时。

广州新观察,观察新广州。
自2015年创办以来,广州社科品牌项目“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今年迈入第10个年头,时至今日,已逐步成长为全国知名、广东有影响力的城市科学发展公共智库平台,发挥了积极的咨政建言和舆论引导作用。
11月28日-29日,第60期“广州新观察”在松园宾馆圆满完成。从“人”的吸引到“人才”的培养,从数字经济到人工智能,从政策法规到市场环境,全国专家展开关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产业支撑、技术赋能及城市治理新模式等全方位议题的深入研讨,新质生产力的广州路径在“新观察”会议中逐渐明晰可见。


写好关于“人”的文章
咖啡馆和新质生产力,这对“cp”你想过吗?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创新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咖啡馆特别多。
“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而以咖啡馆为代表的第三空间成为了创新策源地,极大地促进了创新的产生。”新观察会议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陆铭说。
作为非正式的社交场所,咖啡馆让人们在精神更加松弛,思维更加活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交流,创意便更容易迸发。当下,咖啡馆已经成为了一些大城市的创意灵感“摇篮”。
那是不是只要不断地建咖啡馆,一个城市便能直接跃升为“创新之城”呢?
事实上,咖啡馆的数量和人口数量是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城市只有“人”多,咖啡馆才多,而咖啡馆之所以能够产生创新活动,本质还是依托“人”,只有“人”到位了,咖啡馆才能发挥它的创造力效用。

“创新具有集聚性。”陆铭解释,只有当人口集聚,特别是具有创新想法的人集聚在一起,在空间上各种各样的组合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成果。
这给了广州什么启发?在陆铭看来,像广州这样的人口大市,应该充分发挥城市密度、人口规模以及人口流量的优势,便能在下一步的产业升级中拥有巨大的机会。
今年,广州多次“霸榜”全国热门迁入地榜一。2023年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882.70万人,年末户籍人口1056.61万人,其中户籍迁入人口22.05万人,广州人口数量再创新高。
“接下来,广州要一边引人、留人,还要注意公共空间的建设。”陆铭表示,只有让“人”有足够的公共空间活动,才能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对此,陆铭建议,应增加路网密度和十字路口密度,扩大街区的公共空间,“比如新加坡,大量运用单行道,丰富城市‘毛细血管’的做法,就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如果说,人口的集聚为创新提供了“沃土”,那么教育便是创新的“种子”。通过教育,“人”可以成长为“人才”。
“新质生产力第一个是人才。”新观察会议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教授,第六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和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张辉表示,科技之所以能够得以发展,是因为人才,而人才的成就则是因为教育,因此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会议上,和张辉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广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屈哨兵。
“这几年,广州办了一件非常大的好事,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屈哨兵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本教育为使命,正在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作出贡献。

一直以来,广州在全国有着显著的教育优势。2023年广州高校数量达到307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64.2万人,一度被称为“高校学生第一城”。在学校质量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不仅是广东高等教育的骄傲和象征,更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重要力量。
在屈哨兵看来,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融通中外优势育人才、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优势,更有责任。
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地南沙,屈哨兵介绍,学校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以“枢纽”和“学域”取代传统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国家当前或未来所急需的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通过一体化改革,当下,港科大(广州)正源源不断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可用的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学校有超百个不同阶段的师生创业项目,成立公司超40家。

“但只有一所学校是不够的。”屈哨兵表示,未来广州将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打造“湾区硅谷”。
屈哨兵介绍,创新区将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新材料、微电子、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港科大、港科大(广州)存在实质性关联的企业和创业项目团队,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研发中心(实验室),打造校地合作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样板。
“真正的人才培养要十年左右,不能说我们现在就能搞出‘大疆’出来,但是十年后未必,在广州这条科技创新轴、城市活力轴上,以港科大(广州)为代表的学校,一定能为广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屈哨兵说。

发力关于“产”的功课
“您好,我是广电运通望道大模型,我的使命是为您答疑解惑,懂你所言,答你所问。”这是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员企业广电运通发布的aiCore System V3.0及望道行业大模型。
“望道”即望见未来,探索智能化变革之道。
新观察会议上,广州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黄跃珍介绍,全新升级的aiCore System V3.0可构建以城市大脑、智慧国资、智慧审计、智慧政务、智慧财政等为代表的数智化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其强大的技术能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这是广州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侧影。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数字经济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广州蓝皮书:广州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广州数字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其中“数实融合”正纵深推进。那么广州下一步的发力方向是什么?
“目前,京津冀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集聚发展战略,大湾区和长三角则更多聚焦于数实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广州打造基于数实深度融合的数字产业集群,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洋说。
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数字产业集群在广州应该如何落地?
在刘洋看来,数字产业集群和其他产业集群不同,不仅要有地理空间的集聚,还要有数字空间的集聚,需要“产业互联网平台”链接数字空间和实体空间,对产业链上各类资源和组织进行链接、进行重构,提升产业的效率。

除了数字经济,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广州也不例外。
如果你走进广州黄埔的“黑灯工厂”,你会发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工厂内所有流程均由智能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完成的现代化工厂,“黑灯工厂”闪耀着“智造之光”。
“人工智能带来了一种科技创新的革命,这是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说。
当下,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兴产业,人工智能的飞跃式发展并不容易,“对于这类产业,广州缺乏以龙头企业积聚和引领的产业集群。”张振刚说。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15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12家,增持评级2家,中性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9.13。
对此,张振刚建议,广州要支撑以智能芯片、元宇宙等产业为核心的数字孪生产业健康发展。“广州可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开展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的场景研究及社会实验,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促进数字孪生技术发展的产业激励政策。”
国家特聘专家,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讲座教授陈俊龙则关注到AI人才的引育留问题。
“国内AI人才稀缺,2020年全行业处于‘抢人’状态。”面对问题,陈俊龙结合广州市情给出建议,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立足湾区,毗邻港澳,面向世界,应充分利用国际化优势吸引世界一流的AI人才。

作为国家特聘的优秀海外人才,陈俊龙深知海外人才的“顾虑”。“国外引进的人才很多是35岁至45岁之间的中青年专家,需要多方面协调解决家庭成员配套安排等问题。”对此,陈俊龙建议广州创新引进机制、改革激励机制、优化服务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广州。
“尤其是人才的子女教育问题,能否解决好引进人才子女的就学问题,这关系到他们考虑长期留在国内发挥作用,还是仅仅‘蜻蜓点水’般的短期访问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实际且关键的问题。”陈俊龙说。

画好关于“城”的蓝图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不可或缺,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创新”这个词似乎有点抽象,事实上,“创新”确实是未知的、偶然的甚至是高风险的。
陆铭解释,和以前不同,过去我们的“创新”可以照着美国模板“抄一抄”,但是如今中国许多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前沿,“这意味着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下一个研究方向或者是创新方面是什么,也许大的方向知道,但是具体科研和创新具体路径其实是不知道的。”

广东省政府参事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珺也有类似的看法。
在王珺看来,创新需要有“冒险精神”,因为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是无法计算的,“创新是发明加商业化,最后创新的科技成果是否为市场接受是无法预料的。”王珺说。
创新高门槛且变幻莫测,但又要坚定不移地创新创新再创新,怎么办?

回答是要举国之力搞创新,对于广州来说,更是要举全市之力,从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产业体系、市场环境、人才资源、资金支持等全方面打造城市创新生态,为“脆弱”的创新生产和创新成果“保驾护航”。
“广州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全新的‘大发展观’以及‘大治理观’,为兴而治,因治而兴。”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何艳玲说。
落在具体的作为,何艳玲指出,首先要高度重视城市的集聚性、异质性、流动性,根据城市的特点和当下发展的两难问题,及时地用创新政策进行回应和解决。但光有政策是不够的,要素包括土地、产业、生态、金融、人才、注意力的有机联动才是城市发展的重点。
“对于中国的城市来说,长周期的领导力和专业化的政府十分重要。”何艳玲补充,最后是整个城市都应该有共建共治共享的共识,让城市作为一个共同体去撬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命题。

城市的建设是各个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运作,如今,广州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着力点,意味着城市各主体需要合作,进而形成合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加速跑”。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抱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更强调合作的社会。”在王珺看来,合作是成就创新必不可少的因素。“如今,有技术的人不一定有资本,有资本的人不一定有技术,但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兼具技术和资本,唯有合作才能破题。”王珺说。
城市之所以天然具有优势,是因为多种资源的汇聚,城市的发展更应该通过合理统筹各种资源,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王珺举例,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合作模式是目前推动创新的可行途径,“这种‘傍大款’的方式能有效整合技术和资本,也符合当下市场交易的特点。”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确保合作的公平性和效率,规范的制度支持是“兜底”保障。

对此,王珺建议,首先还是要强化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再就是公平竞争的市场,“市场环境特别是大企业、有创新能力的大企业,不能够围绕自己的新产品进行保护,否则的话,小企业的创新就会遇到困难。”
最后就是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共建机制,“我们不要重复建设。要发展资本市场。公共设施的建设,公共平台新基建的建设,可能对支撑我们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王珺说。
专家·白云说
广东省政府参事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原主任、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珺:
昨天我到白云看到智慧城市智慧大脑,城市智慧大脑关乎城市的治安治理,技术的基础很重要。白云的智慧大脑真正现已成为白云区城市运行数据汇聚、社会事件研判分析、联动指挥统筹协调的“城市智慧大脑”,让我印象深刻。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
我认为白云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第一个前瞻性抓科技创新;第二个战略性抓产业创新,产业布局;第三个系统性抓生态创新。它现在在这个方面已经形成很好的系统。做强头部,做壮腰身,做深根基,做大底盘,做优生态,这个五位一体,形成白云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福:
千万要记住白云对于广州的重要性,我们说白云系列,白云山、白云站,还有白云湖,现在我们也在替白云谋划一条新的轴线,相当于一条东西向的云山珠水的轴线。白云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广州力量,甚至代表了相当重要的广州精神,广州不只是有一条世界级的珠江,还有与珠江捆在一起的不可分离的白云山,所以我们说是云山珠水。

广州市白云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邓勤虎:
新形势下怎么样实现数智化转型,引领白云高质量发展?作为政府一侧来说,我觉得企业、产业的数智转型要遵从一个规则,或者是指导思路,这就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原则来实现数智化转型。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传统产业,白云有六大优势传统产业,我们是摇篮是苗圃,比如说白云的化妆品行业、皮具行业等,要让“摇篮和苗圃”变成“热带雨林”,白云当前要优化提质升级新质空间,尤其是创新生态系统。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广州城市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覃剑:
未来从大的方面,白云区怎么去建构自己的发展战略空间腹地,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面向全球,白云完全有这样的能力面向全球提升连接度、提升畅通度。面向区域的话,作为白云区,白云和佛山相连,白云也在布局相应的空间平台。面向湾区,一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从产业的角度,各个城市要进行产业协同必须有共同的发力点,这个共同的点在未,来我认为就是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在这个区域白云有空间载体,也做了一些布局,依托这个产业和平台完全可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层次的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强:
广州白云区我很重要的感受,每一个应用场景都可以带动一片产业、一片产业链,超越了单纯讲数智化的本身,在数智化时代数字是每一个企业最基本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果说没有这样的能力无论是传统还是其他产业,都会逐步地被淘汰。
广东尚品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军:
尚品汇应该算一家典型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扎根白云十年,有幸见证了白云化妆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企业也有幸成为区政府首批转型实践的示范工厂。白云区政府推行知识化、数智化、绿色化、全球化的四化建设,其实是有助于我们推动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的。
南方+记者 洪钰敏在线配资平台哪家好